贸易资讯

专家解析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布局 电商平台和入驻企业应各尽其责

日期:2017-10-26
我要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跨境电商热度持续升温,已逐渐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途径。与此同时,相关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也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着“被侵权”“无意识侵权”“支付账户被冻结”“被下架”等困惑。

“跨境电商企业应学会处理境外纠纷,增强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在近日由京都律师事务所主办的知识产权沙龙上,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菲表示,诉讼费、产品仓储保管费等成本问题常令跨境电商企业陷入“打不起”官司的困境,因此对企业来说,风险防范工作十分关键。

跨境电商平台上入驻企业之间的侵权纠纷非常常见,且主要集中在商标权和著作权两个领域。

“跨境电商平台应掌握技术中立、保证权利实现、出于善意等原则,做好规则设置。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平台应规范产品审核流程,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王菲表示。她同时强调,企业的侵权识别能力非常重要,很多侵权行为产生后因为平台没及时识别,或识别后没有合理处置给入驻商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纠纷进而上升到诉讼。

“跨境电商平台工作人员在识别到疑似侵权案件时,应先判断权利要求人和嫌疑侵权主体,再明确权利要求人的权利,并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搜集初步证据,最后参考法务意见做出处置。”王菲表示,在一系列基础步骤完成后,平台将做出处置的通知邮件发给权利要求人的同时,也应抄送给嫌疑侵权人,尽到通知义务。实践中,平台服务人员可灵活把握,如果采取删除、屏蔽、断开侵权产品链接会对商家造成难以弥补损失的,要慎重考虑。而如果是事后可通过经济赔偿弥补的情形,不妨放宽处置标准,帮助客户快速解决问题。

会上,权大师创始人孟潭介绍说,管辖权问题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诉讼过程中常见的高频问题,由于管辖连接点不同,一个案件可能对应数十个审理法院。为避免后续纠纷,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要约定对自己有利的管辖条件。同时,企业还应兼顾案件执行问题,避免案件结果理想却难以执行的情况发生。

此外,在跨境电商的诉讼案件中,电子证据效力问题也值得关注。孟潭表示,原始存储介质上的原始数据最具有证明力。在无法获得最佳证据时,企业可以收集来源可靠、不同介质上的多次证据,进行相互佐证,增强证据的证明力。

在跨境电商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时,跨境电商平台和入驻平台的商家的策略不同。孟潭表示,跨境电商平台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应公司当前发展而不是最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针对欧美日韩等知识产权保护强国,要采取为产品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而针对非洲拉美等知识产权保护薄弱而有人口潜力的市场,只需零星布局,遭遇侵权时有武器回应即可。而入驻电商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作对象的方式规避一些风险。跨境平台上的电商有选择发货地的权利,企业应提前对销售国家进行评估,风险大于收益的地域屏蔽发货。

跨境电商企业进行产品策划时,商标名称一般应具有海外文化适应性。“跨境电商平台需要聚集全球范围的流量,名称应有传播作用,需朗朗上口。入驻平台的电商则可以根据产品特色和销售地风俗取小众的名称。一般情况下,中文名称有必要在海外注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需分析产品的中文名称对海外销售是否有帮助,如老干妈等有代表性的、可溢价的名称建议注册。”孟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