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山之作,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巴经济走廊可以“扭转乾坤”。如果中国的大笔投资能成功地推动巴国内经济发展,那印度洋地区的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缅甸等国家,与中国合作的信心也会大幅增加。因此,对中巴经济走廊投资的产业空间布局十分重要,不能仅仅从一国的短期经济利益来考虑,而是应该注重可持续性。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亚太研究中心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柏所领导的团队在著作《中巴经济走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对中巴经济走廊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该书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实质是对巴国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织和分配,也是对巴国内原有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
巴国内现有产业空间布局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发展态势,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从其国内纺织业、皮革业、大型制造业、钢铁业、服务业等产业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纺织业高度聚集在东部少数几个以纺织业为主的城市,零星分布在广大西部地区少数中心城市;皮革业形成主要以东部省份为中心的产业布局,在西部地区也主要集中在各省省会附近;大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很少分布;钢铁业更是高度聚集在东部地区少数几个大城市,在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服务业广泛分布在巴国内各地,但高端服务业依然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少数几个特大城市。
目前,中国投资中巴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也呈“东多西少”的格局,其特点是:能源项目高度集中在东部省份;交通项目也主要在东部地区沿线布局;瓜达尔港是在广大西部省份唯一重点建设的项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巴国内现有产业空间布局与中国投资中巴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高度重合,这显然不利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可持续发展。对此,西南交大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讲师汤庆元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要在项目上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巴两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一些重大项目到巴国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二是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巴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石化、钢铁、建材和宝石加工等西部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三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要形成东西协作,结对帮扶,共同发展的局面。
高柏也赞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要向巴国西部适当倾斜的观点:要防止“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加剧,否则巴国内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恐怖主义将会继续蔓延,恐怖组织日益猖獗,最终殃及整个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高柏曾撰文指出,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长期忽视让全球化产生的利益惠及社会各阶层,在开放本国后不仅产生工作机会流失的问题,而且还产生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对作为全球化“新抓手”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就是:在与他国进行产能合作的时候,如果只顾投资的便利或者经济发展的一般测量指标,而不注意对分配问题和不平等的掌控,就会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应该有责任,也应该有足够的底气合法地提出一个原则,就是在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经济成果的共享,而不是被沿线国家的某一个社会阶层独占。如果说我们的项目最后到那里促进了两极分化,这显然有违我们的初衷。”高柏表示,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上,中国都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原则。